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总书记的这一论断高瞻远瞩地深刻阐明了文化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作用,指明了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基本道路和根本遵循。
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是对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是对文化发展责任和担当。保持文化自觉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是文化自觉的第一步,是文化自信的基础。这需要我们积极主动地担当起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将优良的传统文化传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不断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从而建设文化强国。
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文化宽容。文化宽容,是在坚持主流文化的同时,积极适应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交融。弘扬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着眼于中华文化的长远发展,以更加更加开阔的视野、自信的心态,吸纳各国文化之长,使中华文化不仅植根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而且符合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世界文化是由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我们应始终以一种从容大气的态度对待,尊重各民族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文化的灵魂和生命,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不竭动力和因素。文化创新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总量不断增加,文化需求个性化、多样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只有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才能牢牢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发展健康有益的文化,创造出体现中国风格的中国文化。文化创新为人们提供新的价值观念、思想信仰、行为规范和科学知识,调节和引导人们的行为,丰富人们的智慧,激发人们的创造力。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这既是对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开放政策实践成果的积极肯定,也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对外开放战略确定了更加明确的目标,特别是标志着“一带一路”建设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挥开放引领作用。
“一带一路”是经济贸易与文化发展的双核战略。无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蕴含着以经济合作为基础,以人文交流为支撑,以开放包容为理念的重要内容。各国间的关系发展既需要经贸合作的“硬”支撑,也离不开文化交流的“软”助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带一路”不仅是我国当前对外开放的经济战略和外交运筹,更是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文化战略。通过实施这一战略,以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促进区域合作,实现长远发展,使沿线各国都可以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一带一路”为文化产业开拓市场提供了历史机遇。文化消费需要广阔的市场,消费主体越广泛,文化的传播就越广泛,文化的影响力就越大,文化产业的市场空间也就越大。“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使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交流更为密切,为各种优秀文化及和谐发展、和平共处理念的传播提供了途径,同时也为文化消费、文化产业跨越国界开辟了道路。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需要发挥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优势,同时也要求文化产业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分工和转型升级,进入全球文化产业价值链的更高层次。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经济双核战略结合的重要载体,在实施“一带一路”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中将发挥出突出的作用。
“一带一路”为各国文化融合创新疏通了渠道。不同的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政治背景,使得各国、各地区的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特色,多样化、多元性意味着差异和矛盾,这种差异和矛盾在带来更大变数的同时,也带来更大的文化发展空间,因为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正是文化交流、碰撞、融合、创新。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外交流中凸显着民族个性的同时,也受到域外文化的影响,正是在这种撞击与交汇中实现着自身的生长和创新。“一带一路”战略对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义也在于此。因此,“一带一路”建设的着眼点是各相关国及背后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复兴,是建立在文明融合而非文明冲突的立场上,是以文化的交流交融为经济建设搭桥铺路并提供价值引领和支撑。
集团办公室 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