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8日,峰火文创大会(2017)主题论坛“文化产业新态势”在北京大学举办。中国动漫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庹祖海发表题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视角”的演讲。以下根据记录整理:
在多年的工作中,无论是以前在文化部还是现在文化央企,各级政府及其文化部门是我打交道的主要对象,所以今天我想谈谈,站在第三方或外部立场,如何看待地方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些做法。
首先,我介绍一下文化产业的总体形势。
2012年以来的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在14.2%。2016年超过了3万亿,跟GDP增速相比高出6个百分点,占GDP的4.14%,对国民经济增量的贡献率平均达到6%。从文化企业的数量和产出看,截至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的文化及相关产业的法人单位数有5.5万家,实现营业收入超过94000亿,比2012年增长67.2%。2017年6月底,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数量超过322万户,同比增长22.4%,企业数量增长也高于企业平均增速 3.1个百分点。从投资方向看,2016年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3万多亿,比2012年增长115%,年均增速21%,比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高8.8个百分点,趋势更为活跃,属于投资热点。
因此可以说,文化产业成为创新创业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新引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近几年来,我感到地方政府在文化自觉方面都有实质性提高。一是地方政府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二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驱动,使文化的产业价值凸显;三是对文化作用的认识在深化,地方政府对于本地独特的文化资源引以为傲,并逐步把文化作为提升当地人民生活幸福感、满足感的重要方面。
其次,看看地方政府(也包括中央文化管理部门)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都有哪些主要做法。
1、制定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和单项规划。中央以5年为期制定文化发展规划,文化部也制定5年发展规划,而且规划更加细分,如文化产业的和公共文化等。地方政府也随之制定相应的规划。
2、从文化生态角度构建文化产业带、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是观念创新的产物。文化产业带是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伴生的,比如“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它们都需要规划相应的文化产业,最近又提出了大运河文化带,还有非遗保护方面的藏羌彝文化走廊,都跨越很大的国土面积和人口聚集区。文化保护不仅仅是保护一些传承人,一些产品,因为文化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滋生、繁育、传承,所以也要保护特定的地理空间,要采用生态保护的方法,现在国家已经批准了十多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3、建设文化园区、基地、聚居区、特色小镇、街区。据文化部门统计,全国经文化部门批准的文化产业园区有600多个,此外还有其他部门建设的与文化有关的园区等等,数量不小。园区和基地一般有明确的管理和服务机构与职能,而聚居区则更加开放;现在特色小镇发展如火如荼,但在发展过程中,文化如何发挥作用特别令人关注。以前各地比较重视园区和基地,现在则更加重视聚居区、特色小镇和街区村镇的建设。
4、设立专项资金。很多地方政府都设立了自己的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以扶持文化企业发展。在中央层面,财政部也有文化产业专项资金,面向全国企业申报。
5、设立产业引导基金。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抓手,一些地方已经建立了基金。不少地方政府都提出希望和我们发起成立以动漫为主的产业基金。
6、设立会展、节庆、奖项、协会等平台。会展主要作用是展示交流,整合资源;节庆虽要适度控制,但地方性的节庆活动对激活当地的文化活力,促进文化消费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奖项这些年中央也有控制,但保留下来的奖项无疑在产业发展中起到风向标的引领作用;协会作为行业自律组织,在与政府沟通和维权方面起到的作用不可或缺。
7、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招商引资是各级政府非常重视的事情,文化方面的招商引资也非常多。我们上周在武汉举办了2017中国网络文化产业年会,武汉市委宣传部要求专门加设了武汉文化产业的招商引资投洽会,利用这一平台我们邀请了全国100多家网络文化企业和相关投资者到武汉参观考察,并促成了一些项目的落地;招才引智,文化产业发展一个重要的瓶颈就是人才问题,如何通过加强产业发展过程中人才的引进,以及智力支持是政府发展文化产业的重中之重。武汉市聘任我为“招才顾问”,我提出的有关建议就得到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
8、工程化、项目化实施。地方政府发展文化产业也会借鉴经济社会领域的做法,采取工程化和项目化的方式实施。光有理念和规划,不能落实到项目上不行,需要工程来引领和带动。
第三,分析一下地方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与不足有哪些。
1、政府统合的优势。地方党委和政府从发展全局谋文化发展,有利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协调;有利于文化公共服务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互补;集中力量办大事。
2、对文化产业发展特性认识不足。这个问题比较普遍,如园区的建设与企业管理照搬工业和科技的做法,重硬件轻软件。对文化企业而言,不能简单地用经济指标衡量,中央对文化产业的一个最主要要求就是社会效益第一。文化是“热产业”,有温度的产业。
3、对本地文化资源的价值发掘不深,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足。对一些历史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在挖掘其价值的时候做得不够深,缺乏当代价值考量和外部眼光,失去深度开发的机会。
4、区域定位不准,存在脱离当地经济文化基础,盲目追求高大上问题。十年前,很多地方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动漫产业,兴建动漫基地,投入不少,但现在所剩者不多。尽管动漫产业好,可一拥而上,脱离实际,这是个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对科技人才的要求非常之高,不可能在所有地方都能发展得好。盲目跟风最后可能事与愿违。因此,各地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区域定位,从而确定适合的产业。
5、政策创新不够。在土地使用、资金基金、税收政策、产权保护、金融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有差距;部门分工需要整合。
6、互联网使得资源进一步集中到少数大企业,削弱在地文化的优势。互联网的发展让优势资源集中到少数龙头企业,这对地方的文化生产和消费造成很大的冲击。
第四,新形势下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些建议。
1、科学制定规划。规划的宗旨要以“居民为本,企业为先”。地方发展文化产业首先要以人为本,以满足当地人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发展文化产业,企业为先,只有企业实现可持续经营,确保合法利益,产业才能维持。地方政府要帮助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在制定规划的时候,采取“本土立场,全局视野,善用外脑,内外结合”的方法。既要立足本土立场,又要以全局的视野来把握。如果缺乏大视野,则规划很可能是落后的,不能适应发展需要。善用外脑,内外结合。包括中国动漫集团在内的许多智库、研究机构都参与了地方政府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和项目咨询策划。
2、正确把握定位。一线和中心城市适合高科技高创意的原创;二三线城市更适合“文化+”。“文化+”可以较低的风险、较低的投入获得较可靠回报。比如开发文化消费市场和文化产品的生产,像主题公园、电影院线、电子竞技与数字娱乐体验馆、文化娱乐设备的生产制造、特色文化旅游等。
3、更新发展理念。园区的开放、共享,街区的生产消费与生活的融合。比如,北京的798、成都的音乐公园,深圳的大芬村等地,生产与生活紧密联系,既有产业交易,又有游客和本地市民把它作为文化旅游项目来参与,这些园区不仅发挥了产业功能,更有社会教育的功能。现在一些文化产业园区还专门开拓体验区,为游客和参观者提供参与机会。
4、加深对文化特性的认识,一把手领导不重视不是真正的认识。怎么加强?第一,不能忽视文化产业的文化功能,文化消费是人的再生产,鼓励和保障文化消费是政府公共政策的重要目标。以文化人、通过文化提升居民素质和幸福感,不能急功近利;第二,文化赋值社会化,本地居民文化消费的提升与繁荣会使整个城市充满活力和吸引力,赋予城市个性和特色,为整个城市赋值和增值。这是文化的溢出效应。
5、无网不胜。网络化、数字化发展正在席卷一切产业,包括文化产业。数字化是文化产业再一次转型升级的重要特征。发展文化产业,一要有在地的优势,就是体验,再就是在线优势,对时空限制的超越。
6、根本是人才。我到中西部地区考察,当地企业反映最大的问题就是“我招不到人,本地没有这样的人,外地人又不愿意来”,有些地方政府想出了好招,抛出优惠条件吸引人才,像武汉的“双百万”工程——5年让100万大学生留在武汉,今年就有20万大学生得到武汉市的户口,而且可以8折买到或者租到房子。我建议一定要在当地的高校建设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学院或者系科,因为几年在当地学习培养,学生对当地有了更多的感情,这批人就容易留下来。这比直接从外地引进人才更能降低成本。这也是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要统筹考虑的问题,必须把人才教育培养作为一个根本长远的工程来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