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浏览
无障碍浏览
工作动态
/
/
>
生态文明:文化发展的新境界

生态文明:文化发展的新境界

  • 分类:领导观点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6-06-07 20:40
  • 访问量:

中国动漫集团董事长、总经理 庹祖海

2013年12月5日

    挑战与反思

    庹祖海《只有科学发展,人类才有未来》 当人类科技发展到高天可揽月,深海能捉鳖的时代,回头却发现自己的生存基础受到了自己发展的威胁。原来仿佛是无穷无尽的大自然界,环绕我们的清新空气、蓝天和绿水,现在已成为一种难得的稀缺资源,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我们的生存。生存还是发展,如何生存与发展,这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难题。----2007

   生态文明:新文明?

    ●俞可平: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后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迄今为止最高的文明形态。 
    ●江泽慧:生态文明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基础上的生态公正和人文关怀,是实现经济社会运行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协调,及其物质、精神、制度、文化等方面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代表着一种新的价值观。

   新文明

    ●百度百科: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83次修改的词条
    ●余谋昌、姬振海主编《生态文明论》 :相似定义

   生态文明的觉醒: “三本书籍”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出版《寂静的春天》。她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诗人般的炽热情感,生动揭露和深入分析了滥用有机农药带来的生态破坏。该书引发了一场持续数年之久的生态论战,美国环保局诞生。

 

    ●“不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

   《增长的极限》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再次震动了世界。报告认为,人口增长、粮食生产、工业发展、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这五项基本因素的运行方式呈指数增长,如果这种快速增长模式继续下去,地球的支撑力将会达到极限,世界将会面临一场灾难性的崩溃。“没有环境保护的繁荣是推迟执行的灾难”。

 

 

   《只有一个地球》

    ●该书是英国经济学家B.沃德和美国微生物学家R.杜博斯受委托,为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供的背景资料。作者从整个地球的发展前景出发,从社会、经济和政治的不同角度,评述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对不同国家产生的影响。
    ●“不进行环境保护,人类将从摇篮直接到坟墓”。

    生态文明的兴起 :“三个会议”

    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这是世界各国共同探讨全球生态环境战略的第一次国际会议,经过广泛的交流和深入的讨论,会议形成并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

    可持续发展战略

    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把生态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深入讨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正式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了《21世纪议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等。(1987年东京会议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

    2002年8月,联合国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了“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会议的宗旨是促进各国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上采取实际行动,强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会议产生了《行动计划》和《政治宣言》两项重要成果,这是人类社会迈向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

    中国生态文明历程

     ●1992年世界环发大会后,我国在世界上第一个制定了国家级《21世纪议程》,构筑了一个综合的、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指导性文件。 
     ●十七大:“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十八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文明兴衰与生态变化

     ●文明发展是人类与环境互动的过程:地理环境、人种、制度、文化 
     ●失落的古代文明: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玛雅、地中海文明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心转移: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

    人类不是万能的

     ●人类:生态系统的一员 
     ●自然:人类生存发展的地板--基础支撑 
     ●自然:人类生存发展的天花板--瓶颈制约

    颠倒的世界

 

    文化是生态文明的灵魂:哲学

     ●突破主客二元对立世界观,提出系统整体性世界观;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自然—社会”协调统一;反对自然无价值的理论,提出自然具有独立价值的观点--座标系变了,世界图景就变了: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核心,创新与重构世界观价值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化--“臣服自然”、“主宰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生态文化观:伦理道德

     ●生态伦理学的道德关怀:整体意识--从社会到自然,全球意识--从个体、民族国家到人类,未来意识--从当代到后代
     ●特点:公平性,可持续,共同性。
     ●改变发展观、资源观与消费观,摈弃GDP崇拜、物质主义、消费主义
     ●生态治理的公众参与:人人有权,人人有责(自然之友、绿色和平)

    生态文化观:美学

     ●审美标准变化:多,小,和,简,爱,反对奢靡浪费、暴力。(反艺术)
     ●审美范围扩大:从自然美到生态美,从艺术为主到生活为主
     ●审美方式:从静观到体验
     ●生态文学与环境艺术的发展
     ●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众生平等”等古代智慧的影响

    文化建设的生态导向

     ●弘扬生态文化意识和价值观:新观念,新使命
     ●推动文化生产传播消费的生态化:新技术,新业态
     ●发展生态文化事业和产业:新功能,新产业

    制度:生态文明的保证

     ●没有制度约束的人性和人类会走向灭亡
     ●资本逻辑:个人利益最大化,不顾他人利益。资本主义危机也是文化和人性危机
     ●生态社会主义

    中国制度正在走向生态文明

     ●核心价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行动,才能走向新文明

     ●摈弃“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生活方式,政府与个人发挥什么作用?
     ●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是幸福保障吗?
     ●科技是魔鬼还是天使?
     ●节约是美德,浪费是缺徳,污染是犯罪
     ●全球治理、人人参与
     ●新人类:生态人

相关下载文件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

推荐动态

Copyright 2020 中国动漫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038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