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漫集团董事长、总经理 庹祖海
2011年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选择的主体,我们每个人的选择都会影响大家的未来。
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由哪些因素决定?
第一个是政治。
当代政治的特点,是以人为本的民主政治。现在以人为本的观念已经为社会所接受和熟悉。它来源于我们党执政理念的转变,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党的执政理念的转变,也就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变化。
这样一种民主政治的进程,体现在文化方面有一系列的变化。可以归结为“二二三三”,二即我们建国初期确定的双百方针二为方向,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家齐放,百家争鸣。三就是改革开放以后,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还有现在提出的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第二个是经济。
我国的经济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这些年我国经济发展非常迅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的提高,给文化带来了一个极大的发展空间。
一方面,文化将要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一个方面是经济文化化。经济越来越需要文化的推动,文化的渗透,文化对它的提升。比如说很多的商品,它价值最高的那部分是什么?可能过去的是消耗的原材料、劳动力。但是真正的名牌商品,贵重商品的价值在文化。一个品牌,一个耐克的帽子,或者一双鞋,多半都是在中国生产的,成本不过几十块钱,有了那一个“钩”,立马就几百块钱,这中间的利润来自什么?来自品牌。没有这样的品牌,就没有这么高的价值,这是文化带来的。
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同样也逐渐发展起来。文化服务并不是都交给市场的。不仅我们国家不是这样,其他国家政府也要依靠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来弥补市场的不足和缺陷。通过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这样一些机构,来为社会提供最基本的文化服务。
第三个是快速变迁的时空面貌。
首先是人自身。第一个变化是空前的人口流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城市人口不到两亿变成现在5亿多。还有城与城之间的、城市里边的、国与国之间的人员流动。几个亿人员的流动,改变了人与人的交往方式 ,同时也改变了文化生活方式,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巨大影响。
第二个就是严峻的生态形势。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和生态问题。过去我们能够呼吸到新鲜空气,现在城市空气的污染是无法逃避的,给每个人的心灵带来了一种负面的影响。生态的问题,环境的问题,能源的危机,人和自然之间不和谐的问题,投影在人的心灵上,都会在思维方式也就是文化生态上产生影响。
第三个就是矛盾的人居环境,即个人空间的扩大和个性化与公共空间的缩小杂乱的矛盾。城市个人居住空间八十年代人均居住面积平均是4个平方米,现在达到了26平方米。在这样的比较自由的,比较大的空间里面,我们的个性能够得以比较好的发挥,这为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但是城市的公共空间在缩小,城市的房子越来越多,越来越密集。中国许多城市的房子基本都雷同。当代建筑的风格,已经遭到了文化界和建筑界广泛的批判,一些代表性的建筑物,成了西方的、外国试验家的试验场,带来了不和谐。
第四个方面的问题是我们内心。基础教育得到了普及,大学教育得到了扩张,但是整个社会公民所体现出来的文明水平,道德水平,却没有明显进步,有的还有滑坡。这说明教育本身,包括我们文化都是有责任的。我们的教育本身,只是重视知识的灌输,技能的培育,但是全面发展的问题,道德水平的问题,相对来说被忽视了。
第四个是无孔不入的信息传媒。
网络、手机,大众传媒或者通讯的广泛覆盖带来什么问题呢?泛媒体时代带来的是一个整合,对社会的整合。特别是大众媒体,是把社会的意见最后集中为一个。大家都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说什么,新浪头条说什么,现在关注微博热点。有人认为微博导致社会分化,固然不同观点在此交流交锋立场分明,但另一方面微博的社会整合作用更加突出。个人思想言行在转发与评论中社会化,每个人意在赢得他人认同的努力促进了共享与共识。人们在参与到这个过程中的时候,媒体就起到了一种整合的作用。
与此同时,还有大众传媒与小众传播的互动。这种互动造成与整合一体化相反的方向,那就是多元化、无中心。电视台是单向传播,而网络是双向或者多向的传播。你和另外一个人、多个人网上的沟通不存在中心的问题,它的传播也是多元化的,没有一个主导的东西在里边。
它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娱乐化。媒体的娱乐化,或者过分的泛娱乐化已经遭到社会的置疑或批判。传媒带来的问题还有一个海量的信息和有用信息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信息量非常庞大,而想要利用的信息有时候很少,或者找起来,用起来又很不方便。这也是信息化带来的一个矛盾和问题。信息传播太广泛,太多了以后,我们每个人对要消化的信息感到无所适从,价值观的冲突和矛盾,就是选择的困境。我们到底去接受哪些信息,不接受哪些信息,选择起来是有困难的。
第五个是国际文化环境。
总的来讲,国际文化传播环境是西强我弱,就是西方国家在文化传播上很强大,而我们国家相对比较弱。进多出少,我们进口的外国的文化产品较多,而出去的比较少。对国外的文化,认同的认可的比较多,我们拒绝的反对的比较少。就是说我们自己的主张,我们的话语权不够强大。人家说什么是什么,拿着人家的话语权剪裁我们自己的现实。文艺批评里面八十年代以来引进了很多西方的理论,我们几乎不会说自己的话。所以西方强国的文化霸权是存在的。同时,也有文化多样性的要求。联合国专门有公约,承认多样性,保护多样性,得到世界广泛认同。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又出现了本土文化的强烈的需求。这是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冲突。
归结起来看,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总的是一个什么特征呢?杂多、变动、矛盾。
胡锦涛总书记讲过,我们这个时代是空前的机遇期和挑战并存的时代。矛盾多发,处理好了就能在世界上获得一个和平发展或和平崛起,处理不好不知道要出现一些什么样的问题。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价值取向?
价值观念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人们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价值尺度,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价值标准,也不存在不分时间、地点,永恒不变的文化价值标准。不存在先天的、理想的价值观等着我们去发现它,然后遵循它,用它来判断一切现象。
价值观是怎么来的?是从过去的历史而来,更是立足于我们当前的现实,并且还要指向我们将要达到的目标。它是贯穿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脉络。
在文化上,就是建设和谐文化,所以和谐就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杂多、变动、矛盾、冲突、挑战、机遇,这样的现状不把它理顺不行。我们要找到合理的解决,使其在杂多和统一之间,在矛盾和统一之间,有一个很好的解决。这个解决就是和谐。
和谐文化有两个基本的特点。一个是方向问题,第二个是层次问题。一个是横的,一个是纵的。方向问题,就是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什么是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方向。和谐文化是多层次的。如果只有一种,就不叫和谐文化,也没有层次。所以和谐文化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多元的统一,兼容共生,协调有序。我们要容忍各种文化方式的存在。多样化的统一,使其能够兼容协调的发展。
过去我们讲得更多的,说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时代进步的号角。从革命战争过来的时候,强调它这样的作用。但是现在的社会是多元的社会,满足这个社会的不同的需求,仅仅是火炬,仅仅是号角就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在当代,要有一种提高生活质量,舒缓心理压力,放松心情,温润心灵的文化,文化也可以发挥润滑剂和减压阀的作用,这就比较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也贴近大家了。所以这是多样化的多层次的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要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特别是要处理好主导文化与多样性的统一。
什么是我们主导的文化?就是大力发展要提倡的文化,其他健康有益的都可以允许存在,低级趣味的要反对,有害的要拒绝。对于大众文化,有的人说就是工业化,商业化的文化。它主要是满足人的物质方面的消费心理,但对人的提高没有太大的帮助。目前阶段,如果不搞商业化,不搞产业化的生产,一个电影拍出来以后,只能在电影院里放映,不能够播放音像制品,不能够在网络播放,看的人就少。画家画出来的作品,没有复制品,许多观众看不见。我们也要有肥皂剧,也要有娱乐性很强的歌曲和电影。但更重要的是,主导文化要起到自己应有的作用,而且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主导文化在人们的文化消费中占的比例越来越重。这是主导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建设和谐文化教育是基础。
教育是培养人的,不是单独传播知识的。而教育最基本的是要养成习惯。很多年轻人听不懂京剧,也不喜欢,说是老头子老太太的事,但如果到戏院去看看,就会逐渐有一些感觉。如果再到什刹海公园,看到很多老年人自拉自唱,怡然自得,这样一种场景就非常感染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艺术文化要活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民众中间有它的生命力,人的文化欣赏趣味是教育形成的,是可以培养的。
文化欣赏的趣味要靠从小培养,要靠教育机构、社会、政府不断的去加以培养,所以政府要搞公共文化工程,国家要拿钱,让大家免费走进博物馆,走进美术馆,高雅艺术进校园,引导大家体会我们民族的优秀的高雅文化,让它在你的心中形成一个标杆。
传媒的导向作用。
传媒的作用很强大,已经形成了霸权地位,只要是媒体传播的,人们就会认为是大多数人都认可的事实。例如动漫,由于过去我们国家生产的动漫作品少,播的都是进口的片子,为什么电视台愿意播呢?是因为国外的动漫要进入中国市场,可以免费给你播,而且贴钱来播。那他们从哪里赚钱?从周边产品赚钱。比如说奥特曼,这个片子是免费播的,可是它的周边产品在中国市场销售了几十个亿,这个钱就大得多了。
我们要改变趣味,就要改变传播,就要重视传媒。广电总局曾规定电视台在晚上五点到八点之间,不允许播进口动画片,都播国产的。国产的动画片的生产数量和质量都上来了。孩子们放了学看动画片,经常看到国产的,慢慢地就觉得国产的动画片好看了。当然从长远看,还要提高我们文化产品的质量。
个人参与是核心。
个人参与是文化价值取向的一个核心。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人。如果我们不去参与到历史进程中,那么就是被历史裹挟的,历史是由无数个人力量的总和来形成的。现代社会中,网络、微博,方便了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大家首先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还可以通过购买的行为,市场的行为进行参与和选择。每个人都应当积极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需要警惕的几种现象。
一种现象是模糊原则,消解权威。和谐是多元的,多样性的。它不是过去非此即彼的观念,过去讲斗争,现在讲和谐,但是马上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就是不表态,是非观念不清楚。比如说文学上的零度写作,新写实主义,大话系列,把原则性的东西抹煞了。戏说系列,恶搞系列,缺乏一种明确的价值取向。并不是说所有的和谐了,所有的东西都是正确的,一样有价值,不是。有的价值多一些,有的价值少一些,有的没价值。允许多元存在,但绝不是说没有了比较,没有了优劣之分,没有了是非之分。
第二种现象是主流文化不够有力。多元化下的主流乏力,大众化下的精品失宠。我们可以发展大众文化,但是必须要使最主要的声音,代表我们价值观的声音,非常响亮地唱出来。
第三点是媒体和社会的泛娱乐化问题。关于媒体的泛娱乐化,似乎现在的政治、经济,更不要说文化,都要带有娱乐的色彩才能够吸引大众的眼球。曾有人把我们的国歌改为一个炒股的歌曲。这就是亵渎了不该亵渎的东西。国歌、国旗、国徽是我们国家的象征。这种消解权威,消解崇高,消解理想,发展到极致,就会把我们人类最有价值的,最基本的一些东西,都会带向毁灭。把不该娱乐的东西拿来娱乐,是媒体导向的错误。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带来欣赏水平和层次的降低,使社会缺乏一种对理想,对真正有价值东西的一种追求。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选择的主体,我们每个人的选择都会影响大家的未来。我们应当选择理想,选择价值,选择意义。文化给人生以价值和意义,在我们这个社会中,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亮出自己的观点,举起双手,迈开脚步,向着更多有意义的,有价值的目标进发。
(原载《中国政协》2011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