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跨界融合成为一种趋势,文化+,互联网+等新理念激发出新的活力,这个活力来自理念创新,来自生活实践。
我想谈谈对于跨界融合的理解。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在理论上人们首先把社会生活划分为物质和精神两大领域,然后在实践中进一步细化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行业,这种思维的抽象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但也容易无视事物的多样性和相互关联。分析的方法当然是为了认识的需要,但在实践中却不能作僵化和绝对的理解。因为人们的生活其实是物质与精神不可分割的连在一起的。在社会管理中,特别是实行条块分割管理的情况下,部门有明确管理分工,法律政策有明确界定,事物的多样性和联系往往不得不屈从于分割的管理现实。这种状况呼唤发展新理念,需要新的技术解决路径。
互联网+和数字化就是解决分割促进融合的利器。这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互联网角度来讲,应该是一个渠道的问题,但是数字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没有数字化就无法在互联网渠道进行传播,有了数字化这个基础再加上互联网,就使跨界融合成为可能,这是跨界融合的技术基础。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移动化的大背景下,人们重视文化的跨界融合,不仅是基于对科技发展跨界融合带来的新业态的认知,也是辩证思维的回归,生活的回归。它给我们几个启示:文化源于生活,也融于生活。文化美化生活,生活创造文化。因此,我们理解的“界”,更多是我们头脑中的观念,跨界,首先需要思维方式的跨越,要回到原原本本的生活,回到没有被分割的生活。在做好文化本体,也就是价值创造的前提下,做好文化+,也就是文化价值的扩展和增值。
生活审美化或审美化的生活是文化+的基本路径。要把无形的精神文化装载到有形的生活产品上,以器载道、传道、弘道。人是文化的“器”,产品是文化的“器”,城市也是文化的“器”。外国人认知中国历史文化,离不开丝绸、瓷器、茶叶,离不开长城、故宫、兵马俑这些标志物。今天,时装、汽车、美食、美容、美景是和电影游戏音乐动漫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穿着礼服去音乐厅听音乐是艺术生活,穿着牛仔裤去草地森林听演唱会也是艺术生活。吃饭喝酒当然不是文化,但怎么吃怎么喝与文化有关。在审美化的生活环境里,文化艺术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东西而是融入了生活,如大家开车时打开广播听新闻还是听音乐,这就是一种伴随生活方式的文化消费。手机铃声、微信表情和微视频,都是跟我们使用手机这样一种生活方式、社交方式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说文化产品创造推动文化的使用氛围就是拿它做生活方式进行消费。装修一个房子,屋子里挂的画、摆放的家具、雕塑、电视机、电脑等所展示给我们的是家居生活方式,这就使得文化得以在生活方式中扩展。再看旅游,旅游卖的是山水吗?是风景吗?是,也不是。它卖的是一种你向往的生活方式。所以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要解决文化+的问题,就要以人为本回到生活,要改变过去单纯片面强调文化的精神形态的观点,文化要有一个安放的空间,要有承载的附体,要有传播的媒介,还要有能够表达的行为。对文化的认识具备了这几方面的理解,再做文化+就知道往哪个方面做了,就是让文化活在生活方式里,让文化凝结在物质里。没有物质载体和环境的纯粹文化,脱离了人们衣食住行的文化,怎么能够创造,怎么能够传播,又怎么能够被欣赏和消费!故宫文创产品的口号说,“把故宫带回家”,带的就是一个物质与文化融合的生活品。城市的文化风格是环境和建筑共同构建的,难道最大的最有影响力的文化产品不是建筑吗?给你潜移默化的不是家居环境吗?人们不是在制造精美的物质产品时注入了工匠精神吗?所以,文化+,根本的是给物质产品注入文化精神,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统一,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统一,通过提升物质产品的文化含量提升人们生活的质量。从这个角度看,物质生产的领域有多大,文化生产的领域就有多大,反过来说也一样。国家文化部正在大力推进文化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就是顺应这一趋势的重要举措。
文化+ 为二三线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文化产业的创意部分越来越集中在一线城市,集中在一些特定区域,因为创意对资源、人才和开放多元的包容环境的依赖性越来越高,一线城市有更好的创意环境,特别是适宜高端人才居留和创业创新的条件,这种综合性的优势不是其他城市单纯的优惠产业政策能够替代的。现在一线城市限制一般产业的准入,提高了生活成本,一些中低端文化产业和人才向二三线城市转移。如果二三线城市转变思路,主要做文化+而不是文化创意,则就会有优势。包括两个方面,开发文化消费市场和文化产品的生产。如主题公园,电影院线,电子竞技与数字娱乐体验馆,文化娱乐设备的生产制造,特色文化旅游等,只要定位准确,不盲目追求所谓高大上,二三线城市就能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
一些学者总结道,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经历了从基地、园区、集聚区等阶段,文化产业园区是通过空间聚集实现产业集群化,而真正能够建构完整产业集群的园区并不多。现在出现了文化街区的概念,它是文化与生活,生产与消费融为一体的产物,是一个更高的发展形态,具有一定的生态属性,符合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国家发改委等部委要在全国发展1000个特色小镇,特色小镇包括经济与环境等要求,同时必然包括文化,没有文化就不能成其为特色小镇,它应该是一个生产生活经济与文化协调协同发展的地域空间,无论搞什么产业,如果缺乏文化因素都是难以有特色的,文化也只有真正落地才能发挥它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这些新业态的出现可以让我们消除一个误区,不是只有产业园才有生产,才有GDP,实际上文化街区还有特色小镇的发展会使整个城市充满活力和吸引力,赋予城市个性,为整个城市赋值增值。因为文化消费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再生产,人的再生产靠教育和文化,政府要保障和鼓励文化消费,这是政府公共政策的重要目标,实现以文化人,通过文化涵养提升居民的素质和幸福感,这恰恰是发展文化的初衷,也是文化产业的根本使命。
(此文是应《创意世界》杂志特约撰写,内容源自近期几次公开演讲的主要观点2017-2-20)
中国动漫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庹祖海